加入收藏

修 

▶ 前位置
  
  
  
新闻动态
News information
  
小设备破垄断 中国造建设“中原普光”品牌
来源: | 作者:pmtdd2038 | 发布时间: 2018-07-30 | 1488 次浏览 | 分享到:
           近期,记者走进了位于川东北的普光气田。很难想象穿过重重盘山公路,在大山的深处,在一片青山绿水间坐落着亚洲规模最大的高含硫气田。更让人惊讶的是,气田之上的这座世界级工厂正在国产化的道路上高歌猛进,正成为世界高含硫气田开发的金字招牌。
           密封圈,在常人看来,不过是不起眼的橡胶圈。然而,装置的安全运行,离不开密封圈的密闭保护。“别看它只是个橡胶圈,模样也与科技感完全不沾边,然而为了给它烙上‘中国印’,我们用了整整两年的时间!”中原油田普光公司净化研究所设备研究室主任贺飞鸿说。
          从采气厂集气总站汇集的原料气,被输送至天然气净化厂净化装置后,第一步就是要进入原料气过滤分离器,过滤分离掉原料气中的颗粒杂质和水分。
         在原料气过滤分离器上,普光气田建设之初,该装置内使用的密封圈全部来自大洋彼岸的美国。可是,在使用过程中,进口零部件的表现却并不尽如人意。由于硬度变大、弹性变差、疲劳撕裂等质量问题,进口密封圈经常出现酸气渗漏现象,需要频繁更换。于是,普光气田开始了国产化攻关之路。
         原料气过滤分离器内共使用了3种不同规格的密封圈。最小的直径仅有两厘米,宛如1枚1元钱的硬币,最大的直径达80厘米,大小像1个游泳圈。技术人员对密封圈的精度、光滑度、原料配方的要求相当严苛。天然气净化厂设备管理办公室主任权培丰坦言,成分配比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密封圈能否长时间适应生产的需要。技术人员对密封圈的关键成分进行了多次配比分析,才满足了普光气田严苛的生产需求。
        如今,这套国产化密封圈不仅解决了进口密封圈频繁漏气的问题,还破除了进口密封圈供货周期长、价格高等弊端。以往从国外进口的密封圈每套需要花费2万元,国产化改造后每套仅需不到1500元。
        当前,近百种类型的国产密封圈拿到了气田入场券,3000余个关键部位使用的密封圈实现国产化,国产密封圈数量已占气田密封圈总量的近一半。密封圈成为气田应用最多和国产化范围最广的零部件。
        除了应用广泛的密封圈,首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尾气焚烧炉余热锅炉也在普光气田诞生。这项关键设备填补了国内空白,打破了国外垄断,形成3项关键技术,获得4项国家授权专利,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9000余吨。
       在普光气田天然气净化厂,12列大型高含硫天然气净化处理装置的末端,都安装有1台尾气焚烧余热锅炉。它主要用于对天然气净化后尾气中的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进行终极分解、净化,实现节能和达标排放。
       但是,这款余热锅炉一开始并不那么完美:设计温度较高,烟气温降梯度也较大,同时受现场装置开停工影响,设备存在高温硫与低温酸露点腐蚀风险,烟气余热回收难度大。这些都是设备国产化改造进程中最令技术人员头疼的问题。
       技术人员从热工核算、设备结构选型、管头焊接结构选型等方面入手,做了大量研究工作,经历了许多波折。在经历了“引进、消化、吸收”的艰辛摸索之后,他们用了近4年时间,完成了计划目标任务。使得首台国产天然气净化装置尾气焚烧炉余热锅炉在普光气田成功吊装上岗和安全试运行,前不久,国产余热锅炉完成考核标定,应用情况良好。中国石化集团公司鉴定意见表明,该装置可在国内同类装置中进行普遍推广。
       一系列的自主技术为“中原普光”这块招牌增添了满满的含金量。在今年第二个“中国品牌日”前夕,中国石化发布了十大优秀技术品牌,其中以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开发技术为核心的“中原普光”品牌入选其中,并名列前茅。
       中原油田分公司副总工程师张庆生说,“中原普光”品牌是以普光气田开发管理运营为依托逐渐形成的,如今也是中国石化放眼国际市场的一块金字招牌。普光气田的成功开发,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海相高含硫气田开发核心技术的国家之一,极大增加了中国在国际高含硫气田开发领域的话语权。据了解,近些年,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地,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能源合作的巨大潜力正在显现。伊拉克、土耳其、阿根廷、美国等国的能源公司已相继到普光气田参观考察,洽谈合作事宜。
       目前世界范围内已探明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含硫天然气气田有400多个,但多因技术制约而未开发,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我们有信心把我们的技术推广到国外,让这些无形财富为中国创出更多的效益。”普光气田相关负责人介绍。